2023-0608

最高法:重点打击老赖转移财产


针对有的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,却通过假离婚、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,导致“无钱可执行”的现象,最高人民法院有哪些举措呢?


5月19日,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新闻发布会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失信被执行人以各种方式规避、逃避、抗拒执行,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重点打击对象。



坚定不移推进执行联动和执行信息化建设,提升执行工作能力


1688962009412.png


所谓“魔高一尺、道高一丈”,打击规避执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执行工作能力的提升。其中,首要的就是提升执行查控能力,进一步拓宽网络查控系统功能和覆盖范围。


目前,已经建成了以最高人民法院“总对总”为主、以地方法院“点对点”为辅的网络查控系统,该系统已经与公安部、自然资源部、原中国银保监会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,可以查询存款、车辆、证券、网络资金、理财产品、不动产等16类25项信息,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和相关信息的有效覆盖,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,实现了执行查控方式的根本变革。


截至2023年4月底,全国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累计查控案件13628.08万件,累计冻结资金28044.58亿元,查询房屋、土地等不动产信息81963.89万条,车辆19018万辆,证券42195.43亿股,渔船和船舶371.79万艘,网络资金1009.75亿元,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。


“今年,我们将进一步升级‘总对总’网络查控系统,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对接,推动实现对当事人实名注册电话号码、已送达地址和户籍信息的‘总对总’查询功能;加强与自然资源部、人民银行、税务总局、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共享,拓宽查控范围或深度;对查控系统查询、冻结、扣划一体化改造,缩短执行查询周期,提升执行效率。”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王富博表示。



深入开展联合信用惩戒,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

1688962059006.png


王富博介绍,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,最高法与发改委等60家单位签署文件,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、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,采取11类37大项150项惩戒措施,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、党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以及出行、购房、投资、招投标、乘坐飞机、列车软卧、G字头动车组全部座位、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措施进行限制。


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,使得失信被执行人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,有力助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。


截至2023年4月初,有1144万余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。


不断完善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


1688962159101.png


近年来,法院联合公安、检察院等政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包括联合开展集中惩治拒执罪专项行动、出台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等规定,畅通公诉和自诉渠道,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等,建立常态化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,保持打击拒执罪的高压态势,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。



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,让逃避执行行为无处遁形


1688962217029.png


为加强执行工作,最高法不断完善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,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,让逃避执行行为无处盾行。向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借力,智能分析被执行人行为,分析其履行能力,精准发现逃避执行行为。


如,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发“E链云镜”智能分析系统,搭建“静态数据+动态行为”分析模型,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、网络购物、大额消费、网络活动轨迹、信用等级评估等动态数据,构建被执行人履行能力5级评价体系,一键生成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报告,让失信被执行人原形毕露。



案例一

在冯某欠付某公司5416元贷款案中,冯某自称失业在家无力偿还,但经系统分析发现,其同期网络消费支出近4万元,其中仅“直播打赏”就超1万元,系统自动评定其完全具备履行能力。


案例二

在广州某小额贷款公司与余某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执行中,余某以无偿还能力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,但系统分析显示,余某近一年内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支出超20万元,该院立即向相应的互联网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,精准切断移动支付路径,倒逼被执行人履行全部义务。